人民網
人民網

南北接力,“千鮮之城”的海參“奇遇”

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
2024年03月29日09:0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聽說過遼參、魯參,你知道還有福建海參嗎?

每年初冬,來自遼寧、河北、山東多地的海參苗千裡迢迢“來到”溫暖、豐饒的南方海域“過冬”,海洋條件優越的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成了海參“南遷”的熱門目的地。

從霞浦縣上澳海運碼頭登船,往內海深處駛去,沿途的海面上是連片的漁排。大約四十分鐘后,記者乘坐的船靠上了霞浦七星漁排的海參養殖基地。

七星漁排養殖基地。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七星漁排養殖基地。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在海參養殖基地一口網箱裡,隻見水下不到一米深處有一個編成網狀的竹制框架,上面覆蓋著網衣,仔細往裡看,肉眼可見網衣上“趴著”一隻隻肥碩的海參。

養殖基地負責人說,一口網箱能養上160斤左右的海參,個頭有大有小。現在採用網箱養殖的方法,更節省人力成本,也方便操作。

臨近四月,隨著南方的水溫逐漸上升,霞浦海參也到了收獲的季節。從網箱裡捕獲的海參,有的已有巴掌大小。上述養殖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年一到這個時節,就會有北方的客人來收海參,有些以活海參直接銷售給北方客商,有些會加工成半成品后放進冷庫裡,等價格達到養殖戶心理預期的行情時再上市。

從網箱捕獲的海參,有的已有巴掌大小。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從網箱捕獲的海參,有的已有巴掌大小。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位於福建東部沿海的霞浦縣素有“千鮮之城”的美稱,海洋與漁業資源得天獨厚,2023年,全縣養殖水產品產量100多萬噸,產值200多億元,海水養殖業已成為霞浦經濟的支柱產業。作為“后起之秀”的海參產業,如今已形成了63億元產值的產業,成為我國“北參南養”主產區。

霞浦本不產海參。21年前,霞浦縣首次從山東長島引進海參苗種,在對蝦基地開展室內水泥池暫養試驗。第二年,研究人員又將少部分規格相對較大的苗種移到海區開展吊籠養殖試驗,經過半年多的養殖,最終試驗結果平均成活率達到86%,打破了南方不能養殖海參的歷史。

在北方,由於海洋牧場增殖放養受到養殖用海的限制,海參發展空間受到制約。“南北接力養殖最大的好處,是擴大了養殖空間,前景廣闊。”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原一級巡視員李書民說,這些年,海參的養殖方式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海參“南北接力”養殖成了新的發展模式。“山東、遼寧等北方省份的海參苗冬季拿到福建養殖,待福建海域水溫升高后又轉回到北方養殖,這樣大大縮短了養殖周期。”

海參是冷水性種類,存在高溫休眠和低溫休眠特性。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霞浦海區水溫適宜,在北方冬季休眠季節到來之前,將海參轉移到霞浦養殖,是對南北方海區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從2007年開始,“北參南養”在霞浦縣開始持續增量發展。

霞浦的海參養殖基地。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霞浦的海參養殖基地。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產業發展往往經歷了由小到大、從散到整的過程,霞浦的海參產業也不例外。處於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的階段,霞浦在聚力整合資源,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產業鏈附加值。

這些年,霞浦縣積極引導本地海參加工企業轉型升級,基本滿足了當地活海參初加工的需求,還致力於推動海參產業生產工藝由初級向精深加工轉變。

與此同時,2021年,霞浦縣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簽訂了3年框架協議,聯合設立“刺參南移養殖產學研合作開放實驗室”和“霞浦海參養殖技術咨詢服務中心”,建立刺參吊籠健康養殖技術體系。同時與福建省水產研究所聯合攻關,目前,霞浦縣已掌握了當地海參苗種本土化技術流程,在國內海參秋季規模化繁育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

霞浦縣委書記郭文勝表示,該縣正加快構建海參全產業鏈條,實現海參養殖規模和產量、產值連年增長,預計今年產值將突破100億元,成為全縣首個單品規模超百億的養殖品種。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