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如何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廈門大學以五年扎實步伐給出答案

2023年08月30日10:3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希望廈門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殷殷囑托,言猶在耳﹔責任在肩,使命光榮。

廈門大學為國而生,與黨同齡。五年來,該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踔厲奮發、勇毅篤行,加快建設中國高等教育東南中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局面,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書寫了精彩的“廈大篇章”。

守正創新 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1年,廈門大學召開黨建工作暨全面從嚴治黨警示教育大會。會場內,廈大人共同聆聽——學校黨建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基層黨建工作不斷夯實,推動學校各項事業不斷煥發﹔號角再次吹響——“強化思想引領,健全工作體系,推動深度融合,努力開拓新時代學校黨建工作新格局”。

在2022年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會議上,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黨委副書記、校長張宗益代表校黨委與學院、附屬單位代表的黨政主要負責人簽訂《廈門大學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責任書》,《廈門大學處級領導干部廉政承諾書》同步簽訂,進一步壓實各單位主要負責人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責任,為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五年來,廈門大學以一流黨建為引領,以立德樹人成效為根本標准,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責任與使命,堅持“四個服務”,心系“國之大者”,扎根中國大地辦學,牢牢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辦學的人民立場,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政治原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和保障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

從印發《關於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的通知》,把黨的全面領導各項制度安排融入學校治理體系和管理運行機制,到扎實推進中央巡視整改,堅持以巡促改、以巡促建、以巡促治﹔從扎實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到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創新,這五年,是學校管黨治黨更加嚴緊實、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不斷提升的五年。

新時代高校黨建“雙創”工作進一步推動,一批全國、全省黨建工作標杆院系、樣板支部和“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引領帶動全校師生黨支部強基礎增實效﹔創新設立“黨建提升與管理創新獎”,兩年表彰九個團隊,總結凝練學校黨建工作和行政管理典型經驗,不斷激發師生干事創業熱情。從建立驅動發展機制、組織提升機制、督查督辦制度,到制定出台系列文件、壓緊壓實責任鏈條﹔從切實落實“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制度,充分發揮高質量黨建與高質量發展的“疊加效應”。

這五年,是把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的五年,通過頂層設計“指路”和基層實踐“探路”,以一流黨建激發學校發展新動能,探索學校黨建與事業發展相互促進、共同提升的“廈大新路”。

五年來,廈大把黨的全面領導各項制度融入學校治理體系和管理運行機制,推進黨建質量全面提升。深耕“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聚焦中心工作,激發發展動能,把黨的建設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對外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把黨建優勢轉化為最大的發展優勢,把黨建工作目標與高校政治使命相融合,把黨建工作任務與高校改革發展相融合,把黨建工作動力與隊伍成長活力相融合,貫穿學校“雙一流”建設全過程。

開展書記政治能力提升班、院長“一崗雙責履職盡責”專題培訓班和“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志合示范班等教育培訓,舉辦首屆基層黨務干部素質能力大賽,實施院(系)黨組織書記政治能力提升計劃、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隊伍質量攻堅計劃、大學生黨支部書記骨干培養計劃,持續推進“揚才計劃”學生黨支部書記培訓班項目,讓深度融合理念成為全校師生的行動自覺,繼而轉化為工作和學習動力。

牢記囑托 堅定走好新時代人才自主培養之路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足新時代新征程,如何更好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廈門大學始終將這一重要課題放在心上。

五年來,廈門大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探索人才自主培養模式,著力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以實際行動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書寫出一份新時代人才培養的“廈大答卷”。

在“為誰培養人”的使命上始終堅定——

廈門大學以“大思政”理念為引領,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牽引學校綜合改革,構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將立德樹人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2022年11月25日,“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網絡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在廈門大學舉行。青春出發、向海圖強、海峽情長、天下一家、強國有我、飛天圓夢……一個個鑄魂育人的篇章徐徐展開,一堂堂熱氣騰騰、生動具體的思政大課由此講述。

五年來,廈門大學推出“思政對話·百年史光”“思政對話·時代新程”系列課程,持續深化“專題教學+網絡教學+實踐教學”的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構筑了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專業課程為重點、以通識課程為拓展、以實踐類課程為補充的“1+3”思政教育體系,結合“愛國、革命、自強、科學”的優良校風,打造出一大批有特色、有溫度的大思政課品牌課程。課堂外,“揚才計劃”學生黨支部書記培訓班、“青馬工程”學生骨干培訓班、“石榴籽”少數民族學生骨干培訓班等,已成為廈大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品牌項目。有計劃高起點開展“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建設,精心培育研學精品線路、優質教學資源、示范帶動品牌,扎實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形成思政課一體化“廈大范本”。課堂內外、全校上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潤物無聲地浸潤著眾多廈大學子。

在“怎樣培養人”的道路上不斷創新——

廈門大學深刻把握人才培養自主培育之要,秉承“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中心、個性化培養”的教育教學理念,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此作為學校綜合改革突破口,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刻變革。

從成立美育與通識教育中心到實施“博學明德”勞動課程提升計劃﹔從將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工作納入學校“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到8個學科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從深化研究生培養體制機制改革,到入選開展全國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的14所高校之一﹔從推動專業學位研究生分類培養,到入選國家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高校……這五年,是學校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明確,思路不斷拓寬,路徑不斷清晰,成果不斷涌現的五年。

在“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作答中,學校還高度重視“誰來培養人”這一基礎工作,注重師德師風建設,不斷完善教師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堅持以一流師資推進一流教學,以一流師資培養一流人才。

在“培養什麼人”的目標上愈加明晰——

廈門大學倡導“國家至上,事業為先”的就業理念,加大向國家重點行業、重要領域人才輸送力度,積極引導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五年來,實施“基層就業援助計劃”,設立就業創業工作獎教金、就業專項獎學金﹔加強重點領域、重要行業用人單位溝通,發布重點單位名錄,主動拓展重點單位和關鍵領域就業渠道﹔舉辦優秀畢業生座談會、出征儀式等活動,將就業教育融入“十大育人”體系和“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工作中。

連續7年,廈門大學畢業生到西部、基層、國家重要行業和領域建功立業的比例實現正向增長﹔連續24年,廈大研究生支教團隊接續不斷奔赴寧夏西海固地區支教,在“閩寧協作”中奏響青春樂章……

勇立潮頭 做有組織的科研

2023年3月,由廈門大學、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廈門福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發的“溫和壓力條件下實現乙二醇合成”項目成功入選“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而廈門大學五年內獲得國家社科及教育部重大項目立項近60個,多次獲得國家社科年度項目、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教育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等全國單項冠軍。2022年獲立國家社科基金各類項目總數近百個,再次位居全國高校第一,實現“三連冠”。

由廈門大學領銜的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被列入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計劃,成為碳中和領域我國第一個獲聯合國批准的國際大科學計劃。

廈門大學半導體研究團隊在全球首次提出軌道調控的拓扑自旋保護新原理,首次生長出室溫零場下本征穩定、長程有序的磁半子晶格,並研制成功拓扑自旋固態光源芯片,首次實現從拓扑保護准粒子到費米子乃至玻色子的手性傳遞,有望在未來滿足量子信息等技術的發展需求……

捷報頻傳,是廈門大學始終堅持“四個面向”,心懷“國之大者”,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布局及新發展格局,不斷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一個又一個例証。

近年來,廈門大學堅持“四個面向”,加強頂層設計與戰略謀劃,加快科研范式和組織模式變革,激發科研創新活力,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聚焦關鍵領域,不斷強化與國家戰略緊密對接,更好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更高質量、更大貢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更多“廈大智慧”。

2022年10月,廈門大學在全國高校第一時間成立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整合全校相關學科和科研平台,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提出50多個研究選題,從“高質量發展”到“共同富裕”,從“鄉村振興”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從“人民民主”到“全球治理”……全方位、多角度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系統總結中國式現代化模式與道路、本質和規律,獨具“廈大風格”的標志性成果正不斷涌現。

聚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宏觀經濟預測等主題,建設台灣研究院、中國(福建)自貿區研究院、能源政策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南海研究院等一批具有中國特色、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新型高校智庫。五年來,廈門大學主動對接並積極融入國家戰略布局、創新體系及新發展格局,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增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能力。

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端電子化學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重組﹔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創新轉化,建設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嘉庚創新實驗室、翔安創新實驗室等﹔瞄准集成電路前沿核心技術,建成全球首條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轉移示范線﹔圍繞國際前沿科學問題,啟動建設海洋領域首個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聚焦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牽頭建成國際上首個紅外自由電子激光反射吸收光譜實驗線站……一批交叉融合、集中攻關的大平台、大基地、大裝置建設發展,構建起廈門大學的創新矩陣。

上市首個國產HPV疫苗,上市全球首個HIV尿液抗體自檢試劑,聯合研制的“海絲”衛星,“粒子阻尼技術”實現我國大直徑艙箭分離降沖擊技術的重大突破﹔鹼性電解水制氫、抗氧化高導電銅漿等一大批技術得到成功應用驗証,服務產業發展……這五年,廈門大學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大數據、海洋與生態環境等領域產出了一批高顯示度成果,有力支撐國家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扎根福建、輻射全國,廈門大學始終以服務區域發展和國家戰略為己任,構建“頂天立地”服務格局。深化與福建全省戰略合作,按照“一地一重點、一院一特色”的思路,高位落子、多點布局,現已打造出龍岩產教融合研究院、古雷石化研究院、平潭研究院等一批彰顯福建地域、文化和產業特色的校地合作范例,全方位服務福建高質量發展。打造金磚工業創新能力提升培訓基地,推進中俄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建設,服務廈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和“兩高兩化”建設。

辦學 朝著開放“世界之大學”砥礪前行

2022年9月,“中國-OECD聯合培養稅務法學碩士項目”在廈園正式開班,來自6個發展中國家的19名學生開啟了為期兩年的求學生涯,這是廈門大學邁上新百年發展征程舉辦的第一個跨國家部委、國際組織的合作辦學項目。

這五年,廈大充分發揮“僑、台、特、海”特色和“海峽、海絲、海洋”優勢,深入實施“協同萬方”戰略,完善立體開放式辦學格局,全面提升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和中外人文交流、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

開放辦學的道路上,廈門大學不斷擴展“朋友圈”,積極推動“G50戰略伙伴計劃”,與53所世界前200名高水平大學開展實質合作,共探發展之路。成立廈大首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廈門大學創意與創新學院,為“跨學科、跨文化”的人才培養構建了新的機制,讓學生享受“不出門的留學”﹔推進世界計量經濟學會亞洲年會首次在內地高校舉辦,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逾400位國際頂尖學者為全球經濟發展“把脈問診”﹔舉辦世界人文學術會議、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為世界各國高校加深互融、互鑒、互通“建橋鋪路”,源源不斷為教育交流合作注入正能量。

作為“中國高校走出去”的“先鋒者”,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始終朝著“成為一所教學與科研一流、融合多元文化的國際性大學”的美好願景闊步前行,先后與馬來西亞近30家企業合作,助力當地發展,五年來共培養3358名畢業生,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發展注入新的力量。

近年來,為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廈門大學發起組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已吸引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70所高校加入﹔成立中俄數字經濟研究中心,努力打造立足福建、服務金磚、惠及全球的國際開放合作創新高地﹔積極參與廈門金磚新工業能力提升培訓基地建設,成為首批獲授牌成員單位之一﹔加強一帶一路研究院和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建設,推動東南亞研究中心、東盟研究中心和馬來西亞研究所發展,成立文明交流互鑒研究中心,搭建海峽海絲海洋全媒體數據資源支持系統……著力促進學科發展、智庫建設和社會服務相融合,不斷提升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依托地緣優勢和學科特色,廈門大學始終在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等方面發揮“頭雁”作用,逐步實施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能力提升計劃,與台灣地區30多所院校深入開展合作,努力打造台籍師生登陸“第一家園”。推出兩岸大學生閩南文化研習夏令營等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舉辦近50場兩岸學術交流活動,啟動建設“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實踐基地”,有力增進兩岸青年交流互信。台灣研究院努力打造“國家高端智庫”,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並以“A+”等級入圍“CTTI 2022年度高校智庫百強榜”。

如何向世界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要“引進來”,積極賦能國際師生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他者”視角傳播中華文化﹔同時培養大批國際中文教育人才“走出去”,以語言為媒,以交流為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不見外”的廈大“老外”們是中國發展的見証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活名片”。2018年底,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潘維廉出版新書《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在“中國日”文化節等一系列文化活動中,“不見外”的留學生們深入體驗文化互鑒共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中國代言,向世界講述客觀、真實、立體的中國故事。

在2019年國際中文教育大會上,廈門大學獲“孔子學院先進中方合作機構”稱號,該校在全球建設15所孔子學院和1所中國語言文化研究中心,近五年已累計培養約18萬名學生,搭建了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橋梁。

為推進國際中文教育內涵式發展,廈門大學於2020年率先成立以“國際中文教育”命名的學院,如今“漢語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並重、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兼備、面授教學與遠程教育共舉、理論研究與應用開發同行”的國際中文教育多元陣地已初現雛形,在服務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中日漸發揮作用。(歐陽桂蓮 鞏林 謝晨馨 毛敏倩)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