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将乐白莲: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打造党建致富共同体

2024年02月03日13:37 |
小字号

“大家好,我面前的是产自白莲镇的玉栖大米,色泽白皙透明,口感有嚼劲,煮熟的米饭颗粒分明……”近日,在白莲镇山水茶坞贸易有限公司直播间内,年轻干部们化身主播,通过“直播+短视频”的形式,宣传推介白莲农特产品,为乡村振兴助力。

通过直播宣传推介白莲农特产品。

通过直播宣传推介白莲农特产品

据介绍,白莲镇山水茶坞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由白莲镇党委牵头,引导13个村(社区)联合成立,通过整合白莲各村(社区)、企业、农特产品等资源,致力搭建村企间的供需要素高效匹配平台。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成立山水茶坞公司党委,由镇党委委员担任公司党委书记、副镇长担任党委副书记,村(社区)书记担任委员,探索形成“党委+公司+支部+乡贤”的联村经济合伙人模式。

为推进公司运营规范化、监管常态化,山水茶坞公司党委从13个村(社区)中抽调2名有干劲、创新能力强的支部书记负责公司日常运营管理,聘请第三方财务公司进行会计代理记账;镇纪委制定监督清单对公司进行全程监督,镇经管站每季度对公司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检查,每年进行一次专项审计。2023年以来,山水茶坞贸易公司完成龙栖山泉销售订单3.8万余件,茶叶630余斤,玉栖大米3万斤,共计销售额251万元,帮助群众销售红菇、花生等农产品7万余元,按工作绩效分配税后净利润,实现各村(社区)村财增收1万元以上。

山水茶坞公司从成立到运营再到拓宽村财增收渠道,是白莲镇在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中的一个缩影。在此基础上,白莲镇探索构建了“134”工作模式,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何为“134”工作模式?

“1”,突出一个重点,找准合伙共富切口。白莲镇突出山水茶坞贸易有限公司这个“乡村振兴合伙人”的载体作用,统筹村企之间的互补供给和需求信息,以项目实施为抓手,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打通双方在资金、技术、人力、土地等资源要素交换流动上存在的堵点,实现共建共赢。

“3”,强化三大支撑,提供合伙共富保障。强化营商服务支撑。实施全程代办,做好企业和项目落地、建设等全过程服务,并提前谋划投产后招工、纳税等工作,协调各方资源聚焦企业反映的资金、技术、招工、销售等问题。将“云上白莲”小程序、抖音直播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打造乡村振兴合伙人信息系统,构建合伙人供需信息匹配的平台。同时,将梳理整合的各级惠企、惠民、惠农政策,汇编在系统内,让合伙人们随时查询、随时咨询、随时申请,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强化乡土人才支撑。深化“导师帮带制度”,借助省市县下派第一书记、科技特派员等队伍力量,结合白莲实际,全镇确定帮带对象32名,帮带导师23名,围绕思想政治、产业工作、推动发展、乡村振兴等五个方面,培育专业人才,引导产业发展,帮助产业纾困解难。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引导村“两委”干部、乡村能人加入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组织,激活乡村要素,发展乡村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强化舆论宣传支撑。用好“幸福白莲”抖音、公众号、小程序等媒体平台,开设宣传专栏,对“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探索实践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类典型经验、先进做法、模范人物进行总结推广,形成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发展模式,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鲜切花基地。

鲜切花基地

“4”,打造四种模式,提高合伙共富成效。龙头带动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通过“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吸引相关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和村民加入合伙产业项目。将乐荔镛花卉基地与古楼村、墈厚村、小王村合伙共建的鲜切花基地项目,就是由小王联村党委牵头,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整合留存资金等途径,带动古楼、墈厚及50名脱贫户入股龙头企业参与分红,古楼村、墈厚村每年可各分红5000元,50户脱贫户每年共分红4万元,同时,每年带动就业50余人。

飞地抱团模式。对资金、项目、土地等资源要素分离割裂的村,发展飞地经济,实现抱团共赢。依托山水茶坞贸易公司党委,牵头将各村(社区)资金、土地、信用贷款作价入股,建设产业综合体,通过租赁收益和增值收益,保证集体资产增值、村集体增收、村民稳定收益。

家门口就业基地

家门口就业基地

劳务合作模式。白莲社区党支部牵头打造“家门口就业基地”,把分散的人力资源整合起来,精准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目前,共吸纳就业人数30余人,有效解决集镇和周边村部分留守老人妇女、贫困人口就近就业难题,年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依托永兴农机合作社,组建农业技术服务队,为大里、小王等村农户提供制种2000亩、收割2000亩、播种1500亩、飞防4500亩次、机插1200亩等多项农机服务。

产业链下沉模式。企业将部分资源下放到村,盘活闲置厂房、院落,实现链式共赢。小王村将闲置厂房租赁给立雪食品公司,企业把龙栖山泉水加工车间搬到村中,让农村留守力量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解决小王、大里等周边村就业2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图/文 潘逸楦 余陈鑫 欧杰民 钟明惠)

(责编:关喜艳、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