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三產融合串起福建筍竹全產業鏈條

2024年03月18日10:4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勤春早,在福建省建甌市東峰鎮井岐村筍基地,每兩步就有一顆冒著尖腦袋、破土而出的雷筍,對筍農來說,現在正是豐收的好時節,扒開竹林,斜鏟泥土,用力一撬,一顆鮮嫩細長的雷筍便被收入囊中。待簍筐裝滿后,筍農們更是一刻也不敢耽擱,趕忙挑下山去,讓消費者嘗到第一口“春味”。

筍農在井岐村筍基地採摘雷筍。陳夢凡攝

筍農在井岐村筍基地採摘雷筍。陳夢凡攝

早上新鮮採摘的雷筍,下午運輸至加工廠經過特殊鎖鮮處理,第二天便能銷往全國各地。從“賞味期”短、僅能“短距離”運輸,到一年四季皆有鮮筍可吃,傳統筍竹行業是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筍竹產業體系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持續寫好“做強一根竹”這篇大文章的?

擴大“生產鏈”,聯農帶農做強富民產業

南平建甌是有名的竹產區,素有“竹海糧倉”“筍都竹鄉”之美譽,為全國首批命名的十大“中國竹子之鄉”之一。其毛竹面積、立竹樹、竹材和鮮筍產量位居全國第一,是首批筍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全國竹林“四庫”建設示范區、中國筍竹之都。立足天然的資源稟賦,如今,筍竹產業已成為全市最具優勢的綠色富民產業。

筍農對鮮筍進行分揀。陳夢凡攝

筍農對鮮筍進行分揀。陳夢凡攝

在東峰鎮,家家戶戶的營生,大都和筍竹子相關。

2005年,在當地政府幫助下,村民看准了筍竹產業,找到了一條增收的好路子。在這片土地上,充沛的水源與天然的有機土壤,滋潤著一茬又一茬的春筍。然而,產量較低、技術落后、經營分散、缺乏統一標准等問題也隨著市場需求量的擴大逐漸顯現。因此,建立規模化、標准化、專業化、現代化的生產經營模式尤為重要。

覆蓋稻草、農糠,施用有機肥,安裝滴灌設施……本來隻生長在春雷過后,但在井岐村筍基地裡,雷筍卻能在春、秋、冬三季產出。建甌市東峰鎮政府農技站站長侯立和介紹,每年10月至12月,東陽雷竹專業合作社的農技專家便會指導帶領筍農們實施雷竹覆蓋栽培技術,利用稻草、農糠等覆蓋物為雷竹蓋上“小被子”,實現地表增溫,從而促進雷竹提早出筍,讓筍期延長至7個月。此后,再由企業統一對鮮筍進行收購,打開銷售渠道。農民產得多、賣得俏,種筍的勁頭比以往更足了。

近年來,東峰鎮不斷探索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融合發展新模式,利用龍頭企業的資金、深加工和市場渠道優勢,以及合作社的土地流轉、專業技術和組織生產優勢,有效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實現標准化生產,解決產銷問題,推動老百姓與村集體經濟雙增收。

“由於鮮筍的保質期非常短,因此過往的鮮筍銷售渠道以本地和周邊農貿市場為主。如果遇到市場‘大年’,雷筍出筍量高,天氣熱,市場價格起不來,地裡挖出來的筍就會滯銷,筍農的收益也難有保証。”建甌市工信商務局副局長陳秀斌說。隨著龍頭企業的帶動與先進設備、技術的投入,東峰鎮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

與此同時,由政府選派至鄉鎮的流通助理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陳秀斌介紹,為解決流通體系建設滯后與農產品“賣難”問題,流通助理在企業與農戶之間搭建起了供需對接的橋梁,通過打通農產品流通環節,拓展農村銷售流通網絡,幫助東峰鎮的筍竹產品“走出大山”。

“現在一人一天能挖到將近200斤的雷筍,平均一畝地每年就有4萬-5萬的純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井岐村村民老陳喜滋滋地算了一筆賬,種了二十幾年的筍,他親眼見証了建甌筍竹產業歷經的變化與發展。

建強“加工鏈”,催生農業新質生產力

36米長的速凍條,零下42攝氏度的超低溫,不到一小時便能實現快速鎖鮮……在三明極野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內,隻見一顆顆飽滿的雷筍在冷凍線上快速穿梭,最終加工成包裝精美的“小冰墩”。從採摘到鎖鮮加工,僅需短短的6小時。

極野鮮筍加工廠車間一派忙碌景象。陳夢凡攝

極野鮮筍加工廠車間一派忙碌景象。陳夢凡攝

“鮮筍一旦破土,水分快速蒸發,口感、鮮甜度就會大幅下降,我們需要和時間賽跑。”中國竹筍協會會長趙逸平說。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筍的口感與營養,有著30年竹筍深加工經驗的他,多年來不斷嘗試、突破,終於研發出獨一無二的零下42攝氏度冰鮮加工技術。“我們將鮮筍原料投入零下42攝氏度的速凍線中,利用高速離心風機與風刀鎖鮮技術,將筍肉快速凍成實心狀,超低溫狀態下,阻斷竹筍生長和變老。之后,真空包裝進入零下18攝氏度的原料儲存庫保存,即使在常溫流水解凍后也不會出現產品空心、鬆軟的問題,95%還原鮮筍口感。”談起這項專利鎖鮮技術,趙逸平止不住的激動。據悉,該加工廠平均日產量已實現50噸。值得一提的是,新建成的5300平米行業第一大冷庫也即將投入使用,屆時能夠儲存更多的竹筍。

通過科技賦能,加快了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過去,通過筍干、罐頭、鹽浸、甚至硫磺熏制等方式進行加工存儲的模式已經被逐漸淘汰,吃在嘴裡的筍更加“原汁原味”,筍農們無論旺季淡季都能賣個好價錢,污水排放的也越來越少了。

“傳統的筍加工方式廢水排放量比較大,也會對環境帶來很多污染,冰鮮工藝可以為產業鏈帶來了綠色的轉變。同時,通過工廠集中採購和加工的方式,能夠帶動上下游產業共同發展,以二產帶動一產、三產融合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集群,為鄉村振興不斷開拓新局面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福建三明市沙縣區副區長林輝斌表示。

圍繞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目標,極野食品緊抓“以竹代塑”的產業發展機遇,實現從一顆筍到一根竹全鏈循環利用。“我們將竹子按照不同特性進行拆解,將腦部制為竹板、中部制為竹筷、尾部制為竹簽,剩余部分則制成竹炭,做到變‘廢’為‘寶’,真正將一根竹子‘吃干榨盡’。”浙江極野總經理張美雲說。通過推動高效利用竹資源,有效延伸竹產業鏈,實現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多贏。

隨著“以竹代塑”興起,竹產業市場潛力可觀,一批科技創新型竹企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據悉,2023年,建甌現有竹材加工企業132家,其中規上企業42家,佔南平20.59%,此外還輻射帶動三明等周邊地區不斷做大做強竹產業,推動資源優勢轉化成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延伸“銷售鏈”,農超對接釋放市場潛力

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家庭餐桌,得益於現代化的冷鏈物流體系與深入到居民社區的終端零售網絡,過去村頭提籃小賣的場景不再上演,小小的竹筍插上了“翅膀”,實現了從區域向全國的跨越。

有機山泉脆筍尖、有機白玉脆筍片、有機紙片糯筍尖……在鍋圈食匯眾多線下門店和線上平台,幾款產自於建甌的筍制品獲得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經過極野食品的鎖鮮技術,一袋袋脆嫩鮮甜的雷筍被運送至鍋圈建設的中心大倉,再統一配送至不同門店,既打破了區域限制,還通過數字化的供應鏈建設,讓存貨的損耗降到最低。

據介紹,鍋圈食匯目前已在全國開設逾萬家門店,通過在國內多個物流中樞城市建設中心大倉,以及數字化改造冷鏈物流體系,能夠讓建甌的鮮筍在數天內擺上全國貨架,不僅對優質品種進行了有效推廣,也有效帶動整個筍行業食用市場的擴大,打通三產融合最后一個鏈條。

“我們通過自身的現代化供應鏈建設以及銷售渠道革新,將食品產業科技創新的成果應用到具體產品上,讓消費者真正能享受到食品科技創新的成果。”鍋圈食匯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聚焦產業化發展體系,把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資源轉化為有標准、可溯源、便攜可運的現代食品,才能形成規模效益。2023年10月,鍋圈食匯與極野鮮筍合作上市有機筍產品,利用各自在技術及供應鏈上的優勢,打好“組合拳”,為筍竹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已達到千萬元的銷售量級。

“由於採購量比較大,就會促使我們去做產能和技術上的優化,同時實現降本增效,這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更好的資源,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反向的賦能,讓彼此都能得到成長。”極野食品總經理張美雲說。此前,筍產品主要是出口或者賣給企業端的客戶,而此次合作,能夠讓建甌鮮筍走向更廣闊的C端市場,並借由顧客的反饋,及時准確地獲得來自市場的一手信息,從而根據顧客和市場的需求倒逼工廠去優化迭代生產線。

在種植環節做優品質,在加工環節提升附加值,在銷售環節打通物流、打響品牌……通過全方位聚力、全鏈條發力,眼下,建甌筍竹特色產業正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壯成長,一根竹筍串起了一條產業鏈,開辟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徑。(陳夢凡)

(責編:關喜艷、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