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激活千裡海疆  寧德霞浦奏響藍色山海交響曲

2024年02月14日11:43 |
小字號

愛琴海聖托裡尼島、意大利五漁村、東方威尼斯、迪拜塔、光遇島、賽爾達……如果這些絕美風光,現實中都匯聚在一個地方,會是怎樣的情景?

“東海1號”觀光道。鄭戈攝

“東海1號”觀光道。鄭戈攝

在游客網絡熱評中,有著“十大風光攝影聖地”“中國最美灘涂”等美譽的寧德市霞浦縣就是這樣的地方。三年多來,霞浦累計接待游客2500多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0多億元。

日前發布的2024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深入推進海洋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構建藍色海絲等3條特色文化旅游帶。近年來,霞浦持續加快構建生態型工貿旅游濱海城市,依托山海資源和歷史地域文化,實施海灘、海岸、海島全域旅游“三步走”,強化文化引領,通過激活海洋文化,在地文化創新轉化,文藝品牌與文旅經濟賦能共生,持續打響“畫本霞浦 千鮮之城”文旅品牌,推動霞浦文旅高質量發展,打造閩東之光藍色樣本,奏響新時代藍色山海交響曲。

激活千裡海疆,打造閩東之光藍色樣本

2月3日,霞浦地標九大館廣場上,人潮如織。“三浦並臻 詩畫霞浦”2024年霞浦縣新春文化大集匯演現場,當“藍色海洋”搬上舞台,《故鄉的海》等多首“海”的歌曲響起,現場掌聲雷動。

“三浦並臻 詩畫霞浦”2024年霞浦縣新春文化大集。霞浦縣文體和旅游局供圖

“三浦並臻 詩畫霞浦”2024年霞浦縣新春文化大集。霞浦縣文體和旅游局供圖

霞浦因海而生、向海生長。海域面積2.89萬平方公裡,大陸海岸線510公裡,海岸線曲折率達到1:10,淺海灘涂265萬畝,島嶼442個,均居福建首位。這個海的“故鄉”,孕育豐厚燦爛的海洋文化遺產,成為這片土地獨特而寶貴的財富。

迄今發現的閩東最早的人類遺址黃瓜山貝丘遺址、赤岸空海紀念堂、溫麻船屯、汐路橋、“古堡之鄉”城堡群等,以及海洋文化相關非遺項目媽祖信俗、中秋曳石、燒火炮、竹蠣養殖技藝、航海繩結系打,連家船婚俗……海洋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持續賦能霞浦文化旅游。

“從古至今,霞浦人民的生產、生活、文化、娛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無不打上海洋文化特質的烙印。打造霞浦海洋文化品牌優勢得天獨厚。”霞浦縣博物館館長雷謝清說。

在霞浦縣博物館,鎮館之寶“獨木舟”格外醒目。這個文物來自一個古村。

走在鬆山街道古縣村,陽光透過古樹照在古厝,悠遠歷史依稀可見。由老房子改造而成的溫麻古縣記憶館於2023年8月揭牌,講述溫麻歷史故事和霞浦千年古縣文化。據介紹,古縣曾是三國東吳溫麻船屯、西晉至唐中期溫麻縣的治所,曾是閩東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出土文物豐富,“獨木舟”就是其中佼佼者。

在沙江鎮沙江村,霞浦海洋文化遺存以別樣的方式呈現在“漁村文化博物館”裡,數百件海洋文化相關的各類生產生活器具(物)、習語諺謠、非遺技藝,涵蓋漁耕文化、航海文化、疍民文化等,以漁村視角照見霞浦海洋文化的藍色光芒。

如何更好挖掘提升霞浦海洋文化內涵,增強海洋文化底蘊,打造霞浦海洋文化的金名片?2023年10月,“文化賦能 海錯霞浦”2023年霞浦縣海洋文化論壇開幕。自2021年起,論壇已連續舉辦3屆,不斷探尋海洋文化賦能霞浦文旅經濟的路徑。

北岐日出、閭峽燈塔、東壁日落、詩歌海岸……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景區、景點、古村等,成為網紅打卡點。

近兩年,福建旅游的新名片“1號濱海風景道”人氣高漲,列入今年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工作。

霞浦“東海1號”觀光道是“1號濱海風景道”的重要一段,目前已開放的20.3公裡路線,沿途串聯起多個熱門景點、美麗鄉村及網紅打卡地。

“東海1號”、東壁民宿、花竹日出、下尾島等一批特色鮮明的霞浦鄉村旅游IP受熱捧。東壁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三沙鎮入選省全域生態旅游小鎮,渡頭村等3個村入選省金牌旅游村,大京景區等3個景區獲批3A景區,霞浦形成了以山海行攝、東沖半島休閑旅游、東吾洋漁旅融合等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構建了“吃住行游購娛”的全方位旅游體驗,帶動了攝影、民宿、文體、自駕、餐飲等產業繁榮發展。

媽祖走水。許少華攝

媽祖走水。許少華攝

“推窗見海、臥床聽潮”,海洋文化催生霞浦民宿井噴。2月2日,《“霞浦精品民宿”評定辦法(試行)》出台,對“霞浦精品民宿”八項必備要求中,面海條件、濃厚海濱風韻成為核心要素。目前全縣共有各類鄉村民宿400多家,精品民宿近50家,年接待游客量近130萬人次,年營業額近4億元。

2023年,霞浦獲“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2023國民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等榮譽,“福建寧德市霞浦縣東壁村:光影小鎮新模式賦能鄉村振興”入選《世界旅游聯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霞浦文旅正不斷激活千裡海疆,激發海洋文化遺產的時代價值,念好“山海經”,持續打造閩東之光藍色樣本。

文藝品牌與文旅經濟的雙向奔赴

得益於一批又一批攝影人的美麗鏡頭,以“最美灘涂”等為代表的霞浦風光名揚海內外。

霞浦灘涂攝影名揚世界圖為網紅攝影點饅頭山。楊國榮攝

霞浦灘涂攝影名揚世界圖為網紅攝影點饅頭山。楊國榮攝

攝影藝術成為撬動霞浦旅游騰飛的第一把“金鑰匙”。二十多年來,“十大風光攝影聖地”“中國最美灘涂”等因攝影而生的金字招牌,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攝影愛好者、游客。

“攝影+旅游”也成為霞浦著重打造的文章。當地通過深入實施“福寧興才”人才強縣戰略和“霞智回歸”工程,發揮攝影人才“頭雁效應”和霞浦國際灘涂攝影勝地效應,策劃71個攝影點,完成小皓、東壁、花竹等20個攝影點建設,完成4線攝影旅游交通標志牌建設和攝影線路設計,並連續舉辦6屆海洋文化攝影周、8屆“霞浦·我心中的那片海”國際攝影大賽等活動,不斷擦亮灘涂攝影這一金名片。每年吸引70多萬人次前來觀光攝影,衍生攝導、攝模等新職業,直接帶動群眾就業2萬多人,促進旅游增收10億元以上。

文藝品牌賦能成為霞浦旅游的獨特現象,除了攝影藝術之外,詩歌是霞浦旅游另一重要推手。

第二屆中國(霞浦)海洋詩會。霞浦縣文體和旅游局供圖

第二屆中國(霞浦)海洋詩會。霞浦縣文體和旅游局供圖

大往咖啡書屋、酒肆、詩歌館、音樂吧……距離霞浦城區不到15分鐘車程的長沙村,是一個可以把生活過成“詩”的地方。霞浦籍作曲家章紹同、詩人湯養宗、攝影師鄭德雄等紛紛入駐。詩人吉狄馬加留下“詩意長沙”的墨匾,透露了這個網紅村走紅的詩歌密碼。詩歌品牌成為直接推動長沙旅游的內生力。

如今,詩歌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讓霞浦成為“詩與遠方”的代言。大京沙灘詩意海岸、下尾島、花竹等近二三十處景區、景點、鄉村融入了詩歌元素,化身名副其實的“詩與遠方”文化景觀。

2023年3月,霞浦獲評“中國詩歌之鄉”,成為福建首個以詩歌名義命名的縣域。霞浦詩歌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在全國嶄露頭角,40多年來的深厚積澱,以霞浦籍詩人湯養宗、葉玉琳、謝宜興、劉偉雄等為代表的文藝群體“閩東詩群”享譽詩壇。而這一詩歌文化現象的另一顯著特征,正是海洋詩歌的繁盛。

“詩歌讓這片海成為有文脈的海,有靈性的海,有靈魂的海,煥發新時代的生命力。”通過詩歌的語言與意象,表達人與海與生活的關系,將這海洋文化與霞浦歷史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精神力量傳入人心。“海洋詩歌是海洋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把霞浦的海洋藝術形象,把閩東之光傳播開去。”湯養宗說。隨著第36屆青春詩會和第一、二屆中國(霞浦)海洋詩會等重大詩歌文化活動的舉辦,中國海洋詩會永久性落戶霞浦,詩歌逐漸成為霞浦獨特而顯著的別樣文化標識。

自古以來,濃郁的書香與文脈裡,綻放著霞浦浪漫的文藝氣息。其中,音樂是霞浦深藏的藝術寶藏。在新春文化大集匯演,“海”的歌曲與音樂,引發了現場群眾的強烈共鳴。《故鄉的海》《千秋媽祖》《漁港小夜曲》三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出自三次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的霞浦籍作曲家章紹同。近年來,章紹同為霞浦創作的相關文化旅游等主題歌曲近三十首,這些音樂作品成為霞浦藝術形象的代言。

音樂成為霞浦文化彰顯與旅游傳播的重要標簽。2023年10月,作為2023國際海洋文化攝影周暨首屆中國(霞浦)自駕旅游產業發展大會重要活動,星世界流行歌曲大賽總決賽在霞浦舉辦,大賽通過發現優秀音樂作品、挖掘優秀音樂人才助推霞浦文化和旅游事業發展。

詩歌、攝影、音樂等文藝品牌與旅游的深度融合,雙向奔赴,賦能共生,為霞浦旅游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歷史地域文化的深遠引領與在地轉化

“十裡灣環一浦煙,山奇水秀兩鮮妍。漁人若問翁年代,為報逃秦不計年。”歷史上,詩歌還以別樣的方式見証、記錄霞浦。年關將至,在霞浦溪南鎮,城鎮地標是最吸引歸鄉游子與游客的網紅打卡點,這個蘊含霞浦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的景觀型雕塑上,宋代詩人謝邦彥的詩《霞浦山》道出了霞浦地名的由來:歷史上“霞浦”之名正是因位於溪南的霞浦山而來。

“霞浦集‘山、海、川、島、林’於一體,海洋文明、畬族文化、城堡文化、海防文化、信俗文化等多元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霞浦縣委書記郭文勝曾用千年古城、千鮮之城、光影之城、潛力之城“四個城”來概述霞浦,也從一個側面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霞浦多元璀璨的歷史地域文化。

霞浦素有“閩浙要沖”“海濱鄒魯”美譽,悠久的建縣歷史上人杰地靈,“閩中之全才”唐代進士林嵩、南宋愛國詩人謝翱、理學明賢林湜、溈仰宗始祖靈佑、楹聯鼻祖陳蓬、林則徐的老師游光繹、中國第一代現代派女畫家丘堤、考古學家、書法家游壽、易學宗師黃壽祺等,匯聚了霞浦深厚的人文積澱。

2月2日開幕的2024年霞浦縣新春文化大集讓群眾與游客再度領略了霞浦的“文化寶貝”。糖塔、畬族刺繡等14個非遺展位受青睞。霞浦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主任李清燕介紹,霞浦共有各級非遺項目55個,各級非遺傳承人56位。

如何把在地的生產、文化、習俗和民間藝術等,轉化為生活化、儀式化創新旅游產品和場景,為游客輸出生活方式,打造旅游目的地新形態,是當前旅游發展的新命題、新趨勢,也是霞浦文旅蓄勢發力的新方向。

畬族婚俗。楊常青攝

畬族婚俗。楊常青攝

2023年12月,福建省寧德市畬族歌舞團建團35周年活動文藝演出中,舞劇《山哈魂》片段,再次把人們的目光聚焦在“畬族歌王”鐘學吉的傳奇人生。如今,《山哈魂》故事發生地霞浦縣溪南鎮白露坑村、半月裡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如今,來鐘學吉出生地白露坑村,在修繕好的鐘學吉故居裡上節古代學堂課,學畬族小說歌,成為不少人研學之旅的必修課。古香古色的故居化身畬族小說歌傳習所,發源於白露坑村的畬族小說歌列入國家級非遺。

一落青磚黛瓦的老房子、畬族烏飯、花斗笠,身著傳統畬族服飾的老人……與白露坑一山之隔的半月裡村,是第一批福建省級畬族文化生態保護示范點。這個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民族特色村寨、金牌旅游村等金字招牌於一身的畬漢歷史文化交融典范村,於2023年被認定為3A級旅游景區。

霞浦縣畬族人口約5.1萬,是全國第二大畬族人口聚居縣。畬族人民繼承和創造多姿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包括畬族小說歌、畬族婚俗、畬族美食、傳統服飾等,如今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好幫手。

“畬族歌會”“媽祖走水”“鐵枝台閣”等霞浦傳統民俗節慶活動,更是成為霞浦群眾與游客共同的“新節日”。

“海峽兩岸共祭鬆山媽祖行宮千年慶典”活動。霞浦縣文體和旅游局供圖

“海峽兩岸共祭鬆山媽祖行宮千年慶典”活動。霞浦縣文體和旅游局供圖

2023年10月,海峽兩岸共祭鬆山媽祖行宮千年慶典,在鬆山舉行。作為媽祖信俗的重要發祥地和傳播地,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霞浦鬆山天后行宮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距今已有1000年歷史。

此次活動中,在舉行省級非遺項目——媽祖走水活動的同時,為“海峽兩岸共祭鬆山媽祖行宮千年慶典”而精心創排的交響音詩《千秋媽祖》音樂會,也舉行全球首演。

霞浦的在地文化以多樣化方式,在吸引與轉化中,不斷融入新時代生活中。

2023年霞浦海洋論壇上,《海錯圖》是主角。這個清代珍貴海洋生物圖譜,現三卷藏於北京故宮,一卷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館”。《海錯圖》的作者、畫家聶璜曾於霞浦生活七年。

霞浦縣海產富饒,有海洋魚類700多種,灘涂生物300余種,年水產品總量居福建省前列,享有“中國生態大黃魚之鄉”“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中國南方海參之鄉”等美譽。

如今,霞浦全縣年接待游客508萬人次、63.5萬桌,其中僅太康路海鮮排檔一條街接待游客180萬人次、26萬桌。以霞浦灘涂海鮮為主題的各式餐飲店也開遍全國各地。

近年來,霞浦不斷強化頂層設計與機制創新,為文旅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舉辦全省首個縣級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制定出台《霞浦縣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形成文旅融合“全面抓、全面管、全面建”的統籌推進機制,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霞浦縣以文化為引領,激活城市、鄉村文化記憶,活化歷史地域文化融入全域旅游,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畫本霞浦 千鮮之城’。”霞浦縣文體和旅游局局長盧偉說,下一步,將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緊盯“攝影、民宿、文體、露營、康養、詩歌”等六大元素,深入挖掘霞浦海洋文化、紅色文化、畬族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與先進文化,打造一批沉浸式、體驗式文旅精品,滿足游客差異化、多元化需求,持續推動霞浦文旅高質量發展。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