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向海泉州︱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導演曾龍:八百年梨園戲,來點“新玩法”

2024年02月05日17:3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鼓聲一起,生旦淨末丑外貼七位梨園戲演員在舞台上亮相,身著戲服、身姿綽約,輪番展示梨園戲的經典動作,古老的南戲盡顯風流。

2024年1月28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指導,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相關司局、福建省委網信辦、福建省文物局以及人民網等部門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在福建泉州舉行。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導演曾龍受邀登台,將舞台打造成了一個多線敘事的“平行空間”,用鼓聲、戲曲、故事融合出一場梨園戲的“創新實驗”。

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導演曾龍現場講述。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導演曾龍現場講述。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曾龍出生在一個梨園世家,父母都是梨園戲演員,母親曾靜萍是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他是在梨園戲裡“泡”大的。但很長一段時間,梨園戲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曾龍並不感興趣。直到大學畢業第二年,他跟隨泉州梨園戲劇團到歐洲巡演,海外觀眾的熱情給了他極大震撼。

“在法國表演開場前,全場黑壓壓、靜悄悄的,大家在后台都很緊張,今天怎麼這麼安靜,是不是沒有觀眾啊?演出時,全場還是靜悄悄的,靜得都害怕。”曾龍說,直到演員們出來謝幕,全場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返場謝幕后,掌聲又起,再返場。

“當全場燈光亮起的那一刻,我終於看清楚了,台下黑壓壓整齊坐著的幾百觀眾,竟然全是法國小學生。”曾龍完全無法理解孩子們的投入和熱情,特意跑去觀眾席,意外發現時任法國駐華參贊正蹲在入場口。原來,他遲到了,又怕站著擋光,就一直蹲在門旁,一邊聽戲,一邊忍不住連連鼓掌。

“那一刻,我心頭一熱,我問自己,這麼好的梨園戲就在我身邊,我為什麼不看?憑什麼不看?”曾龍說,這一個多月的國外巡演,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那一刻他決定,回家鄉做梨園戲。2014年,他從北京回到泉州,再次“泡”進梨園戲的世界。

壓腳鼓表演。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壓腳鼓表演。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生旦淨末丑外貼七位梨園戲演員在舞台亮相。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生旦淨末丑外貼七位梨園戲演員在舞台亮相。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古老的戲曲走近年輕人,首先要給年輕人一個認識它的機會。八百年梨園戲,是時候來點“新玩法”了。

曾龍團隊開始探索老戲新演。在小梨園戲流派傳統劇目《呂蒙正·過橋入窯》演出中,他們曾嘗試三天三場表演不重樣:第一場是原汁原味的傳統版﹔第二場演員不帶妝表演﹔第三場現場撤掉所有座位,樂隊停在門口,演員走戲,觀眾就跟著演員一起走。大門敞開,門外是人山人海的上海新天地酒吧街,門內是八百年的梨園戲。

《陳三》古本中有一折經典的獨角戲《大悶》,講述五娘閨房中女孩子在深夜思念愛人陳三。曾龍團隊引入了“平行時空”的概念,把不同時空發生的故事同時呈現在舞台上,匯成時空交錯的戲中戲。演出效果非常好,吸引了很多從來沒看過梨園戲的新觀眾。

旦行演員根據嘉賓講述內容同台展示梨園戲基本表演程式十八步科母。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旦行演員根據嘉賓講述內容同台展示梨園戲基本表演程式十八步科母。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一台梨園戲,唱了八百年。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到底來自哪?在曾龍看來,“不忘本,也不吃老本,遵循戲曲藝術的本體,是梨園戲創新的底線,也是‘宋元南戲活化石’傳承至今的生命線。”

(責編:關喜艷、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