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向海泉州︱文物修繕專家劉大山:用雙手守護歷史根脈

2024年02月05日17:3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中國有個成語叫“偷梁換柱”,你知道它最初的含義嗎?它指的是在不觸動整體建筑結構的情況下,更換大梁、柱子,這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修繕技法。在修繕泉州府文廟時,文物修繕專家劉大山就和同事採用了這個方法,成功拆換大成殿上部木柱,避免在修繕中造成二次破壞,達到最小干預的目標。修繕完成后的文廟穩固如初。

2024年1月28日,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福建省委網信委指導,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國家文物局相關司局、福建省委網信辦、福建省文物局以及人民網等部門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向海泉州”網絡主題活動在泉州舉行。七十多歲的福建省文物局專家庫專家劉大山受邀登台,現場分享他的文物修繕故事。

福建省文物局專家庫專家劉大山現場講述。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福建省文物局專家庫專家劉大山現場講述。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當天,很多嘉賓上台時都帶來了寶貴的歷史物件,而劉大山帶來的是一雙手。他這一雙手,修了46年的文物。

劉大山說,他生在洛陽橋邊,長在洛陽橋邊,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夢想,要用自己的雙手把洛陽橋修繕保護好。1993年,國家文物局核撥近700萬元修繕保護資金,由他來主持修繕這個世界上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橋。他的夢想實現了。

“為了修橋,我根據每天的海水漲落規律排班,趁退潮時搶時間來完成水下的作業。修復后的洛陽橋,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它的歷史價值。”回憶當時的修繕過程,劉大山歷歷在目。后來,劉大山又陸續主持修繕了泉州府文廟、天后宮、華安二宜樓、都江堰二王廟、韶山毛主席舊居、山海關長城等83處國保文物。

憑借一手修文物的功夫,劉大山成了省文物專家庫專家、省級非遺傳承人,收獲了很多榮譽。他說:“這輩子干了這件有意義的事,值了!”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