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將樂白蓮:探索“鄉村振興合伙人”制度,打造黨建致富共同體

2024年02月03日13:37 |
小字號

“大家好,我面前的是產自白蓮鎮的玉棲大米,色澤白皙透明,口感有嚼勁,煮熟的米飯顆粒分明……”近日,在白蓮鎮山水茶塢貿易有限公司直播間內,年輕干部們化身主播,通過“直播+短視頻”的形式,宣傳推介白蓮農特產品,為鄉村振興助力。

通過直播宣傳推介白蓮農特產品。

通過直播宣傳推介白蓮農特產品

據介紹,白蓮鎮山水茶塢貿易有限公司成立於2023年,由白蓮鎮黨委牽頭,引導13個村(社區)聯合成立,通過整合白蓮各村(社區)、企業、農特產品等資源,致力搭建村企間的供需要素高效匹配平台。同時,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優勢,成立山水茶塢公司黨委,由鎮黨委委員擔任公司黨委書記、副鎮長擔任黨委副書記,村(社區)書記擔任委員,探索形成“黨委+公司+支部+鄉賢”的聯村經濟合伙人模式。

為推進公司運營規范化、監管常態化,山水茶塢公司黨委從13個村(社區)中抽調2名有干勁、創新能力強的支部書記負責公司日常運營管理,聘請第三方財務公司進行會計代理記賬﹔鎮紀委制定監督清單對公司進行全程監督,鎮經管站每季度對公司財務收支執行情況進行檢查,每年進行一次專項審計。2023年以來,山水茶塢貿易公司完成龍棲山泉銷售訂單3.8萬余件,茶葉630余斤,玉棲大米3萬斤,共計銷售額251萬元,幫助群眾銷售紅菇、花生等農產品7萬余元,按工作績效分配稅后淨利潤,實現各村(社區)村財增收1萬元以上。

山水茶塢公司從成立到運營再到拓寬村財增收渠道,是白蓮鎮在探索“鄉村振興合伙人”制度中的一個縮影。在此基礎上,白蓮鎮探索構建了“134”工作模式,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何為“134”工作模式?

“1”,突出一個重點,找准合伙共富切口。白蓮鎮突出山水茶塢貿易有限公司這個“鄉村振興合伙人”的載體作用,統籌村企之間的互補供給和需求信息,以項目實施為抓手,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和分配機制,打通雙方在資金、技術、人力、土地等資源要素交換流動上存在的堵點,實現共建共贏。

“3”,強化三大支撐,提供合伙共富保障。強化營商服務支撐。實施全程代辦,做好企業和項目落地、建設等全過程服務,並提前謀劃投產后招工、納稅等工作,協調各方資源聚焦企業反映的資金、技術、招工、銷售等問題。將“雲上白蓮”小程序、抖音直播數字平台賦能“鄉村振興合伙人”制度,打造鄉村振興合伙人信息系統,構建合伙人供需信息匹配的平台。同時,將梳理整合的各級惠企、惠民、惠農政策,匯編在系統內,讓合伙人們隨時查詢、隨時咨詢、隨時申請,全力營造良好營商環境。

強化鄉土人才支撐。深化“導師幫帶制度”,借助省市縣下派第一書記、科技特派員等隊伍力量,結合白蓮實際,全鎮確定幫帶對象32名,幫帶導師23名,圍繞思想政治、產業工作、推動發展、鄉村振興等五個方面,培育專業人才,引導產業發展,幫助產業紓困解難。建立“鄉村振興人才庫”,引導村“兩委”干部、鄉村能人加入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組織,激活鄉村要素,發展鄉村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強化輿論宣傳支撐。用好“幸福白蓮”抖音、公眾號、小程序等媒體平台,開設宣傳專欄,對“鄉村振興合伙人”制度探索實踐過程中涌現出的各類典型經驗、先進做法、模范人物進行總結推廣,形成可學習、可借鑒、可推廣的發展模式,營造濃厚宣傳氛圍。

鮮切花基地。

鮮切花基地

“4”,打造四種模式,提高合伙共富成效。龍頭帶動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優勢,通過“黨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模式,吸引相關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和村民加入合伙產業項目。將樂荔鏞花卉基地與古樓村、墈厚村、小王村合伙共建的鮮切花基地項目,就是由小王聯村黨委牽頭,通過盤活閑置土地、整合留存資金等途徑,帶動古樓、墈厚及50名脫貧戶入股龍頭企業參與分紅,古樓村、墈厚村每年可各分紅5000元,50戶脫貧戶每年共分紅4萬元,同時,每年帶動就業50余人。

飛地抱團模式。對資金、項目、土地等資源要素分離割裂的村,發展飛地經濟,實現抱團共贏。依托山水茶塢貿易公司黨委,牽頭將各村(社區)資金、土地、信用貸款作價入股,建設產業綜合體,通過租賃收益和增值收益,保証集體資產增值、村集體增收、村民穩定收益。

家門口就業基地

家門口就業基地

勞務合作模式。白蓮社區黨支部牽頭打造“家門口就業基地”,把分散的人力資源整合起來,精准對接企業用工需求,目前,共吸納就業人數30余人,有效解決集鎮和周邊村部分留守老人婦女、貧困人口就近就業難題,年人均增收10000元以上。依托永興農機合作社,組建農業技術服務隊,為大裡、小王等村農戶提供制種2000畝、收割2000畝、播種1500畝、飛防4500畝次、機插1200畝等多項農機服務。

產業鏈下沉模式。企業將部分資源下放到村,盤活閑置廠房、院落,實現鏈式共贏。小王村將閑置廠房租賃給立雪食品公司,企業把龍棲山泉水加工車間搬到村中,讓農村留守力量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解決小王、大裡等周邊村就業20余人,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圖/文 潘逸楦 余陳鑫 歐杰民 鐘明惠)

(責編:關喜艷、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