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嗨,泉州︱過大年,這些“老規矩”一個不能少

黃東儀
2024年01月24日14:4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年關將至,福建泉州的大街小巷彌漫著忙碌而熱鬧的氣息。姑娘們梳戴起“簪花”,老人們拿起除塵的掃把,寺院廟宇人進人出,年貨店客來客往。

2021年7月25日,泉州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躋身“世界遺產城市”之列。在這座有著悠久而浪漫歷史的城市裡,過個傳統“年”,有哪些少不了的規矩和“講究”?

2024年1月17日,市民在泉州古城一家年貨店內選購過年用品。人民網 黃東儀攝

市民在泉州古城一家年貨店內選購過年用品。人民網 黃東儀攝

2024年1月18日,三位游客頭戴“簪花”,身著漢服在泉州開元寺鎮國塔下拍照。人民網 黃東儀攝

三位游客頭戴“簪花”,身著漢服在泉州開元寺鎮國塔下拍照。人民網 黃東儀攝

給土地公過生日

土地公是泉州人親近的神。俗話說“每走三步就有一個土地公”,遇到事求一下土地公,他就會給人們帶來幫助和好運。在泉州習俗中,土地公每個月有兩次生日,分別是農歷初二和十六。在一年中,臘月十六是土地公當年最后一個生日,需用三牲(公雞、整條大魚、大塊豬肉)、粽子、包子等食物隆重敬拜。

在傳統習俗中,泉州老板要把敬過土地公的佳肴分給員工品嘗,以示對員工一年來辛勤工作的感謝。在臘月十六這天請雇員吃飯的“規矩”流傳至今。

讓欠錢的人也能回一天家

在泉州過年的老規矩中,臘月二十五這天不准討錢。憑借這個頗為“人性化”的風俗,在外躲債的人擁有了可以回家安心團圓一天的機會。不過這個免追債“護盾”有效期僅限於臘月二十五當日,過了這天,欠債還錢,依然是天經地義的事。

蒸“會笑”的年糕

到了臘月二十六、二十七,泉州家家戶戶都會做年糕——泉州人過年的必備食物。泉州人的年糕也叫碗糕,是由春季收的大米浸泡、磨漿、發酵后上鍋蒸成的。發酵得好的年糕,在蒸籠中表面會如花瓣般綻開,仿佛露出燦爛的笑容。

泉州人賦予碗糕的“笑”以吉祥的含義:“發福”“孝順”。要是哪家的碗糕沒“笑”出來,那可是頗為頭疼的一件事呢。

碗糕一類的過年糕點通常都是甜甜糯糯的口味,這既是因為加大量糖可以延長食物的保質期,也是因為春節的味覺印象一定會為來年奠定基礎感受,誰不想新的一年甜甜地過呢?

泉州過年舞獅表演。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泉州過年舞獅表演。泉州廣播電視台供圖

一滿碗米飯插一根花

大年三十,市場通常隻經營半天。除夕當晚,泉州每家每戶都要擺一桌最好的食物“敬天公”。兩張長條板凳,正向大門外架起一張四方桌,桌上除了擺放三牲、水果、花籃等,不可或缺的還有一碗滿到快要溢出的米飯和一根含苞欲放的“稻春花”。

在泉州方言中,“春”與“剩”同音。一滿碗飯和一根春花的奇妙組合,寓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收成多到吃不完能剩下,飽含著泉州人對未來的朴素又美好的願望。

別讓神在回家路上迷路

正月初四,“神落天”,要把臘月二十三送到天上去“匯報工作”的各路神仙重新迎回人間。“送神要早,接神要晚”,接神必須在傍晚的時間,這是為了讓神在天上多待一會﹔接神要准備食物、上香、燒金紙和放鞭炮,給神仙發信號,別讓他們回來的時候找不到路。

過年不准貼春聯的人家

俗話說“禮敬三年”。親人過世未滿兩周年的人家,在傳統泉州習俗中會被視為還處在喪禮中。這樣的人家過年不准貼春聯、最好也不要出門拜年,因為還“帶著孝”。

如果熟人主動到這樣的人家裡拜年,也不許說“恭喜恭喜”,而是應該簡單地說“新年好”。

(泉州鯉城區閩南語研究會會長紀建強對本文有貢獻)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