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寧德:唱響“國魚”新品牌  做好富民“大文章”

2023年11月26日11:43 | 來源:閩東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唱響“國魚”新品牌 做好富民“大文章”

  塑膠漁排,大黃魚的“新家”

  大黃魚大豐收

  “中國大黃魚之都”起魚

  開辟“預制菜”市場,大黃魚游向新賽道

  蕉城區大黃魚產業園

  大管增殖放流

  白基灣塑膠漁排

  大黃魚素有“國魚”之美譽,是我國四大海產之首。“官井洋,半年糧,黃瓜叫,漁民笑”,這首描寫大黃魚的歌謠吟唱千年,流傳至今。歌謠之中的“官井洋”位於蕉城區三都澳,是我國唯一的大黃魚內灣性產卵場。“黃瓜”是大黃魚的另一個名字,因其通體金黃、唇紅齒白,被賦予富貴吉祥的東方美學色彩,被國人譽為“國魚”。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每10條大黃魚就有8條來自寧德市。作為中國大黃魚養殖核心區,蕉城區人工養殖大黃魚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當前,蕉城區全力實施“國魚計劃”,打造“國魚品牌”,依托三都澳得天獨厚的資源,通過提質養殖、做深加工、拓寬市場、打響品牌,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續寫“國魚”新傳奇。2022年,蕉城區大黃魚養殖產量6.6萬噸,產值37.6億元,產銷量佔全國85%以上,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10億元,唱響“國魚”新品牌,做好富民“大文章”。

  深耕新田園 走向深“糧倉”

  背倚青山,面朝大海。山下,是五顏六色的漁家小屋﹔海上,是藍黃相間的新型漁排。近日,走進蕉城區三都鎮青山村,一幅“海上田園、多彩漁村”的詩意畫卷便在眼前展開,美不勝收。

  曾經的三都澳與眼前這般“海清水淨”的海上田園風光不同,由於盲目擴張,一度陷入“無証、無序、無度”的狀態:破舊的木板、泡沫浮球和飲料瓶四處飄散,不僅帶來海面臟亂、水質污濁等生態環境問題,而且造成漁業病害頻發、水產品質量下降。

  整治,勢在必行。2018年,蕉城區決心守護藍色“糧倉”,在三都澳海域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藍色土地革命”,立足“全面清”,聚焦“規范養”,突出“長效管”,打出“組合拳”,鐵腕推進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工作,探索走出了一條依法用海、規范養殖、多方共贏的改革之路,清退漁排28.19萬口、貝藻類6.2萬畝,清理海漂垃圾60996.47噸、泡沫浮球223.6萬個。

  自開展清海以來,蕉城區按照海域所有權屬於國家、使用權由國有海域經營公司競拍獲得、養殖權由村集體與國有海域經營公司簽訂承包合同獲得、承包權由養殖戶與村集體簽訂養殖承包合同獲得的改革辦法,推動藻類養殖走上法治化、規范化軌道。

  走進白基灣海域,大片漁排映入眼帘。黃黑相間的新型塑膠網箱點綴在海面上,蔚為壯觀。福建三都澳食品有限公司海上養殖負責人宋向國在指導漁民進行挑選作業,將不同大小的大黃魚進行分揀入池。“這種魚養了四年,條形比普通的魚條形更長,全身金黃,並且都是天然餌料喂養,市場上一隻要賣190元左右。”宋向國指著手裡的大黃魚說。

  “去年有個韓國客戶來,我們請他去海上看看,他印象中海面都是混亂的樣子,說木制漁排不好走,不肯去。后來看到塑膠漁排非常吃驚,說變化太大了。”宋向國說,通過清海,三都澳海域實現了由“海上棚戶區”到“海上田園”的轉變,呈現出良性升級、科學管控與向好發展的態勢。

  蕉城區秋竹村養殖戶曾祖光說,原來4×4米的小網箱統一換成了24×24米的深水大網箱。雖然養殖面積大幅縮減,但由於網箱深度由4米變為12米,容積率擴大了三倍,養殖密度下降,魚病明顯減少,產量、品質、價格都顯著提高。由於大網箱方便管理,也有效節約了人力成本。“原來我要用四五個工人,現在一兩個就夠了。”曾祖光說。

  海上崛起新田園,魚躍人歡好“豐”景。從小網箱改為深水大網箱養殖后,單個網箱產量達4萬公斤以上、提升近40倍,收購價格也從每公斤30元左右提高到50元、提高66.7%。

  2022年5月18日,首批價值60多萬元的新鮮“深水瓜”大黃魚從蕉城發往杭州、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各主要銷售市場。作為運用深海網箱養殖的大黃魚,“深水瓜”因為生長環境更接近自然環境,品質接近野生大黃魚,備受消費者青睞。

  如今,三都澳這片海,年產大黃魚近20萬噸、佔全國80%,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動了飼料加工、運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幫助30多萬沿海農民實現了小康夢。2021年,蕉城區大黃魚產量6.8萬噸,大黃魚產值28.19億元﹔2022年,大黃魚產量6.6萬噸,產值37.62億元。“寧德大黃魚”已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水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中國百強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質量萬裡行的“中國十珍”之一。這尾“魚”在“弱鳥先飛”的寧德實踐中揚起了一朵高高的浪花,成了名副其實的“脫貧致富魚”“產業振興魚”。

  瞄准新領域 開辟新賽道

  在寧德市金盛水產有限公司加工車間裡,工人將新鮮的大黃魚去鱗、清理、分割……一連串加工流程下來,鮮活的大黃魚就成了一份份方便烹制的大黃魚預制菜。

  “為了讓消費者吃到更省心、快捷、安全的大黃魚,我們主動轉戰預制菜市場,將大黃魚的魚身、魚膠、魚頭、魚下巴、魚刺、魚肚等部位進行分割,預制成吃法、口味多樣化的產品。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催生了‘預制菜’市場,形成一條熱門‘新賽道’。”金盛水產常務副總經理尤信鈴說。

  近年來,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著力於深度研發大黃魚預制菜,推出了魚鯗、三去黃花魚等系列菜品。同時,在原有菜式上,開發出針對兒童老人的去刺黃魚柳,並利用魚頭魚骨熬制魚湯,提煉魚肚、魚皮中的高蛋白用於加工魚飼料,一條大黃魚的價值得到全面開發。

  面對新賽道,大黃魚產業加工企業也躍躍欲試。通過多年培育,寧德大黃魚憑借地標特色和良好品質,線下線上市場都十分走俏,僅今年第一季度,蕉城大黃魚產量同比增長2.99%。

  與金盛水產一樣,蕉城區各大水產企業也積極跑出轉型“加速度”,瞄准產業新賽道,紛紛走上了“精深加工、精准營銷”這一必由之路。

  目前,蕉城區共有大黃魚加工企業52家、大黃魚加工生產線40多條,加工冰鮮大黃魚、條凍大黃魚、鮮鹵大黃魚、半干大黃魚、鹽漬大黃魚、糟黃魚、“三去”大黃魚、黃魚鯗等8個系列產品、90多個品種。多家企業的大黃魚產品進入沃爾瑪、新華都、永輝等大型超市和全國各大水產批發市場,21家企業開展“互聯網+”業務,有效拓寬產品銷路。

  今年4月8日至9日,2023首屆全國大黃魚美食烹飪大賽在寧德市舉辦,中國烹飪協會授予寧德市“大黃魚美食地標城市”牌匾。這是寧德市榮獲的首個美食烹飪類“國字號”金名片。“一魚多吃”賦能蕉城高質量發展,一個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樣板已加速崛起。

  從活魚到預制菜,從傳統農產品到深加工,蕉城的“這條魚”以工業化思維提高自身附加值,在這裡已化身一條涵蓋種業、養殖、裝備、精深加工、銷售等多領域的現代化海洋產業全鏈條。截至2022年,全區已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涌現出蕉城“三都港”等互聯網品牌,產品遠銷韓、美、加、東南亞、中東、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超1億美元。

  書寫新篇章 “漁旅”展新卷  

  站在秋竹村海邊放眼望去,一個個塑膠浮球浩浩蕩蕩地排列在蔚藍色的海面上,一派迷人的“海上田園”風光在眼前呈現。這片“高顏值”海域除了助力提高養殖品質外,也越來越吸引游客的目光。

  “在城市裡待久了,就想著趁周末到海邊玩玩,這裡不僅能品嘗到豐盛的黃魚美食,還可以看到這麼美的風光,真的太棒了!”來自福州的游客單姍姍說。

  昔日的“海上棚戶區”已變成“海上田園觀光帶”,碧海藍天、漁舟唱晚的海灣美景吸引游人紛至沓來。2022年,蕉城區海上旅游人數達5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達4億多元,蕉城以奔跑的姿態昂首在“漁旅融合”的道路上煥發出大黃魚產業新的生機與活力,蕉城富有海島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也越走越寬。

  近年來,蕉城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探索漁旅融合,依托優質的大黃魚產業資源做起了“海文章”,聚焦漁旅融合發展,建設白基灣新型塑膠漁排養殖示范點、三都島萬畝貝藻類養殖示范片和秋竹海上田園綜合體項目,推動斗姆島民宿﹑海關文化等項目建設及國魚宴品鑒體驗,打造了海上觀光、攝影、民宿、垂釣、體驗式捕撈等漁旅融合新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如今,整個三都澳區域舊貌換新顏,放眼望去,處處都是一派“海上田園”風光。

  “依托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形成的優美景觀和良好生態環境,我們還建成了‘風、光、儲、充、用’微電網示范項目,日發電量達300千瓦時,既滿足了該處漁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用電,又滿足了養殖產業‘柴’改‘電’的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白基灣新型塑膠漁排養殖示范點相關負責人說。

  以“一魚”撬動“一游”、以“一游”帶動“一魚”。蕉城區積極把大黃魚作為城市名片,開展大黃魚捕撈季、黃魚宴、大黃魚產業發展論壇、大黃魚書法攝影展等多種活動形式的大黃魚文化節,並探索打造“黃魚菜肴+旅游”產業化新模式,帶旺一批美食旅游路線,推動大黃魚產業與美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產業進無止境,在鄉村振興的大勢下,蕉城正乘勢而發,全力實施“國魚計劃”,著力構建大黃魚養殖產業鏈,打造大黃魚集群經濟圈,推動大黃魚產業與美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擦亮“國魚”金字招牌,全方位塑造“寧德大黃魚”全國文旅中心,續寫“一條魚富裕一方人”的發展新篇。□ 李加進

  (圖片由蕉城區融媒體中心提供)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