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寧德:新魚人續寫“國魚”新藍本

2023年11月24日17:32 |
小字號

山海寧德,黃魚之都。素有“國魚”美譽的大黃魚是我國傳統“四大海產”之一,多年來,寧德作為“中國大黃魚”之鄉,以大黃魚為主打品牌的水產業成為閩東地區的支柱產業。2022年,寧德市大黃魚產量19.47萬噸,佔全國養殖總量的80%以上,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新科技、新渠道、新業態、新養殖、新文化等新模式續寫著“國魚”新的藍本。

大黃魚捕撈

大黃魚捕撈。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科技加持 躍出新活力

11月22日,三都澳白基灣廣袤蔚藍的海域上,新型漁排如彩帶微微浮動,在風浪中呵護著黃魚“寶寶”。

寧德師院“大黃魚無抗產業創新團隊”導師韓坤煌正在試驗漁排上觀察大黃魚成長情況。通過三年的努力,其《利用太子參提取液促進大黃魚長速提高的分子機制研究》科研課題即將收尾。

三都澳海面上漂浮著新型漁排

三都澳海面上漂浮著新型漁排。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全國大黃魚80%產量出自寧德,而太子參是寧德主導農業產業之一。如何將寧德山海資源有效結合並發揮最大效益,是韓坤煌研究該課題的動力所在。他在試驗中發現,太子參中含有的多糖和皂苷能促進大黃魚的細胞生長。

來到寧德13年來,韓坤煌扎根科研一線,持續關注大黃魚抗病生長速度的提高,主持和重要參與海水魚產業發展研究省部級課題25項,發表學術論文65篇,獲得專利授權42項,並參與編制首部《大黃魚產業發展藍皮書》。今年,韓坤煌繼續參與第二本大黃魚產業發展藍皮書的撰寫,重點圍繞大黃魚產業的發展現狀,提出“十四五”期間大黃魚產業發展目標,希望對大黃魚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提供可靠的參考價值。

電商發力 躍進新賽道

“寧德大黃魚的肉質鮮嫩緊致,當天購買當天發貨……”“我想試一試”“該款產品點哪號鏈接?”11月22日,在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的直播間,黃魚鯗的售賣正熱,主播和粉絲間往來互動頻繁。

直播帶貨大黃魚產品

直播帶貨大黃魚產品。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電商是一扇窗口,連接著源頭好味和外面的世界。2012年,感受到電商的發展風向,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走上了電商銷售之路。2016年,該公司組建團隊發展電商,在京東自營開始了第一波銷售,年銷售額達一千多萬元。2018年后,陸續在各大網購平台拓展陣地。

蕉城作為中國大黃魚之鄉,有得天獨厚的資源。2019年,該公司捕捉到了直播的流量風口,第一時間入駐短視頻平台,通過直播和短視頻進行宣傳,希望將大黃魚產品推廣出去。“在電商平台,我們進行了非常多的產品測試,最后發現黃魚鯗是最適合的,它具有方便食用的特點,因此在拍短視頻和直播的時候,可直觀地展現閩山閩系閩調味的特點,效果非常好。”三都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運營總監許斌說。

五年電商,兩年直播是他們的網絡銷售歷程,電商團隊40余人,每天直播16小時,通過自播(自己直播)和達播(達人直播)的方式進行,一場最多可賣35萬,達人直播一場最多達300多萬。2019年和2020年,短視頻平台銷售額佔據了電商銷售額的四分之一,截至目前整體銷售約一億多元。

產業迭代 躍入新“寶盆”

在“世界級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官井洋海域,有一片被網衣圈圍的海灣,裡面遨游著數以萬計的野化大黃魚。這便是寧德聚寶盆漁業科技有限公司覆鼎嶼仿野生生態養殖基地。

這裡是天然深潭,大黃魚的洄游之地,常年平均水深在30米左右,有著與深海相似的潮水走向和生態環境,是大黃魚的最佳野化“天堂”。聚寶盆漁業遵循“仿野生”概念,採用圍網生態養殖方式,插網不兜底,讓大黃魚在水底礁岩區搏擊捕食,自由選擇適宜的生存環境,練就野生狀態下的矯健體型。

仿野生生態養殖基地

仿野生生態養殖基地。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我是土生土長的三都澳青山島人,在海上從事大黃魚養殖工作25年了。過去,我們主要以純網箱養殖為主。看著三都澳日益向好的海洋環境,我們開始尋思,如何打造出屬於我們寧德人更高品質的大黃魚。”寧德聚寶盆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永生說,通過市場考察,決定“野化”大黃魚。

嚴控養殖密度,平均一畝三千多尾,低密度投放,為大黃魚提供了充裕的“野化”空間。從魚苗投放到成魚,周期在3至5年,每一尾大黃魚都是自然成長的“優等生”。

經過野化的大黃魚體色金黃,肉質緊實有彈性

經過野化的大黃魚體色金黃,肉質緊實有彈性。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經過野化的大黃魚頭呈鈍尖形,口裂大,魚眼明亮,背鰭舒展,體色金黃,尾柄修長。肉質上,呈蒜瓣狀,富有彈性,入口鮮嫩、爽滑、緊實。同時,獨創的鎖鮮冷鏈工藝,保証了每一尾野化大黃魚的原生品質,從捕撈到裝箱全程不超過6小時,到達餐桌依然風味不失。陳永生說,嚴格把控品質,打造海洋生態牧場,推動“國魚計劃”、探索新型生態養殖模式、促進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一直是他們在追求也正在踐行的事。

美味探索 躍升新鏈條

11月21日下午,在位於蕉城區的回官井店黃魚面店內,店員們坐在一起正在包晚飯售賣的黃魚餃子。

回官井是寧德一家黃魚面店,以大黃魚吃法和口味為主,除了每日用新鮮魚頭魚骨進行熬制湯底,還對大黃魚剔骨去刺,讓每一個年齡層的客戶都能安心享受美味。

黃魚面

黃魚面。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做一件事就是長期去想這一件事,我們做美食必須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站在美味的角度。保持初心,用好的原料和最傳統的工藝去呈現,保持它原有大海的味道。”回官井市場部經理彭慈珍說,“目前第一代門店上菜單上有二十多個菜品,我研究數據庫中有幾百道菜,正在籌備第二代門店的菜品。”

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國唯一的大黃魚內灣性產卵場,每年春夏交替之際,大黃魚便會洄游到官井洋進行產卵。回官井的名字取自官井洋,意為保持初心,尊重生命。作為一名黃魚人,如何把以寧德為代表的大黃魚品牌推向全國市場是彭慈珍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文化賦能 躍動新IP

在蕉城“天瑜魚拓”工作室,看著一幅長卷“百魚圖”《迴歸》,仿佛看到在官井洋宏偉壯闊海面上,風吹浪涌,一群黃魚朝著同一方向洄游,濺起水花的潑剌聲,波瀾壯闊的歌唱。

90后魚拓師陳丹丹通過多年的拜師學藝和探索,傳承了“魚拓”技術,並且結合地域特色,潛心於“大黃魚”的魚拓。

陳丹丹正在繪制“魚拓”

陳丹丹正在繪制魚拓。寧德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了解,魚拓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那時候便開始出現用墨所制作的魚拓。起初是垂釣者為記錄所釣魚的實際尺寸並保留紀念,那時候被人們稱為“魚折”或者“勝負圖”,通過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后來改名為“魚拓”。大黃魚的鱗片細膩柔軟,在處理水分和上色的手法上都要講究,為避免出現鱗片脫落上色不均勻或者鱗片不清晰,須挑選條形較好的新鮮黃魚。

8年來,陳丹丹自己也數不清究竟拓了多少條黃魚,創作了多少幅黃魚的魚拓作品。“作品取名《迴歸》,意味黃魚像人一樣,無論漂泊到哪裡,都忘不掉對故鄉的思念。縱然山遙水闊,也要迢迢奔回故園。”陳丹丹說,“願魚拓作品只是作為一種具有國畫般東方韻味的藝術作品,不要成為保存瀕臨滅絕物種信息的資料﹔願游弋在宣紙上的黃魚群能游回煙波浩渺的官井洋故園﹔但願黃魚之歌波瀾壯闊地飄蕩在天水茫茫的蔚藍裡。”

靠海吃海念海經。從最早的捕魚,到新型養殖,從古早的售賣到如今的電商,從個人理想到“國魚”夢想,在一個個新魚人的努力下,寧德大黃魚正游得更遠,走得更寬。(林翠慧 阮傳龍 鄧靖文 許思怡)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