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宅改”繪新顏  振興譜新篇

福建建甌推進“宅改”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

2023年10月17日10:08 |
小字號

青瓦白牆錯落有致,道路整潔通村達戶,廣場公園星羅棋布,鄉村游樂親近山水,一排排規劃有序、設施齊全的住宅小區和美麗新村在秋日陽光下更加熠熠生輝。作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縣,走進建甌市,綠水青山踏歌來,濃墨重彩繪新景的農村畫卷正徐徐鋪展……這是福建省建甌市以“宅改”助推鄉村振興的蝶變“樣本”,也是建甌市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

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效果。魏永青攝

農村宅基地規范管理效果。魏永青攝

近年來,建甌市以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為契機,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實現路徑,堅持黨建引領,開創鄉村治理新格局﹔執好規劃之筆,繪就產業發展新圖景﹔盤活閑置資源,激活強村富民“一池春水”。持續釋放“宅改”增值效益,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奮力繪就和美鄉村共富新畫卷,讓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分。

堅持黨建引領 開創鄉村治理新格局

建甌市充分發揮“雙帶雙創”機制優勢,成立縣鄉村三級領導機構,黨建引領農村“宅改”走心走深走實,將“宅改”和鄉村振興有機結合,同步謀劃、同步部署、同步推進。組建以黨員為中堅力量,黨群工作者、婦女代表、青年志願者為先鋒的2500余人“宅改”實戰隊伍,充當“宅改”調配員、指導員、技術員、突擊員、作戰員。採取分組包片負責的形式穩步推進村“宅改”工作,引導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共同推進。以黨組織為核心,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充分吸納村“兩委”干部、黨員、鄉賢、村民代表,成立村民理事會454個,理事會成員3454人,始終注重宣傳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承擔協調改革、組織議事、建房管理、村庄建設、矛盾糾紛調處等事務,有效解決“一戶多宅”“超面積建設”“登記確權頒証難”“宅基地權屬爭議”等歷史遺留問題,做到辦法由黨員牽頭群眾想,事情由黨員帶頭群眾辦,打通宅基地服務管理“最后一公裡”。

為進一步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走村入戶、日常巡查、情況上報等工作作為考核獎勵分,並定期在網格村組張榜公示,接受黨員群眾監督。黨員年度積分作為入黨轉正、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對工作突出、表現優秀的黨員干部予以正面激勵,對沒能發揮相應作用的黨員干部予以約談。借力村規民約,制訂村規民約293個,編制《農村宅基地管理章程》207個,“約”出了民主新風尚,呈現“改革試點群眾是主體”“村庄建設群眾齊出力”的良好氛圍。

執好規劃之筆 繪就產業發展新圖景

作為福建省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建甌許多農村布局錯落分散,農村“空心化”、村庄建設擴張、舊村“空心”居住功能不強情形較為普遍,宅基地在管理和規劃利用上存在“信息孤立、散亂無序”問題。各地堅持規劃先行、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完成95村庄規劃編制。運用5G技術,率先在全省建設“三農”智慧農業雲平台,導入11.23萬宗宅基地和12.54萬戶資格權數據,貫通共享國家和省上涉農、自然資源、村庄規劃等數據信息,有效促進農村宅基地調查、流轉、退出、審批、監管等業務向“高效協同”轉變,為規劃布局合適的產業發展和宅基地監管提供了有力支撐。

在符合規劃的基礎上,同步在宅基地退出整合上發力、致力於騰出產業發展空間。堅持以村民利益不受損,保障村民宅基地資格權為前提,累計整合退出、拆除閑置和超面積宅基地478處,附屬建筑2298處,共17.3萬平方米,規劃出1900畝用地用於、冷鏈物流園建設,竹初級加工園、促進產業發展。建安桐源村整村搬遷涉及120戶21.3畝,有力保障食品精深加工區用地需求。東峰焙前村結合“宅改”推動整村退出搬遷,建設北苑御焙公園,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融合文章。以項目為依托,整合新農村、美麗鄉村建設等涉農資金,大力推進“宅改”:建設22個省市級“綠盈鄉村”、5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帶,新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8個,整治既有裸房1020棟,新改建農村道路34.637公裡,農村安全生態水系6公裡,新改建農村衛生廁所502戶,改造農網10千伏線路7條,新建、改造供電台區13個……原來農村一些久拖不決的項目和基礎設施得以順利推進,實現村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不斷提升。

盤活閑置資源 激活強村富民“一池春水”

沿小鬆溪順流而上,建甌市小鬆鎮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建成“知青歷史文化博物館-黨員‘雙帶雙創’展示館-湖頭村‘楓丹白露’藝術基地-漁村路后桃花島”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精品景點線路,形成一條以黨員教育基地、現代綠色農業、運動休閑和康養旅游於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景區示范帶,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閑置宅基地農房盤活利用促進文旅融合。吳震攝

閑置宅基地農房盤活利用促進文旅融合。吳震攝

這是建甌在推進“宅改”工作中,進一步放活宅基地使用權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建甌各地充分利用閑置宅基地和農房,通過開展政企合作、引入社會資本、鄉賢投資、文創工作室、現代農業等多種業態,實現農村宅基地資源向“要素集聚、綜合利用”的轉變。打造了房道“畬鄉文化”、順陽“九仙畫苑”、迪口“農耕孝廉文化園”等文旅品牌,新建8個果蔬冷鏈庫房、6個農村交易市場、3個農民住宅小區,28個村民食堂,“美麗庭院”創建101個,實現村集體村民雙增收,居住條件同改善﹔借“宅改”東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探索出一條“‘宅改’+古村活化利用”的新路徑,完成包括東游黨城、吉陽巧溪、迪口鄭魏等16個國家、省傳統古村落、30余處歷史文化建筑保護修繕,進一步擦亮“千年建州·理學名城”品牌。

為有效破解農村在宅基地和農房使用上“一邊閑置浪費、一邊資金不足”的問題,建甌充分運用調查摸底數據成果,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創設多樣符合農村實際的“鄉村振興‘宅改’貸”產品,完成簽約1070戶、實現信貸投放8023萬元,保障宅基地收儲、流轉、建房、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資金需求,無論是地方和個人,都能充分運用資金積極探索閑置宅基地資源盤活利用新路徑,大力發展農業農村新業態,為促進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村村景不同,村村風韻濃”。如今,建甌各鄉鎮村道整潔干淨,四處瓜果飄香,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歡聲笑語滿鄉村。通過治理帶動、“宅改”驅動、農旅促動等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實實在在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和美鄉村的幸福畫卷已然繪就。(蔡瑛)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