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福建頻道

福建開展“靜夜守護”行動,整治城市噪聲污染

持續改善城市夜間聲環境質量(綠色家園)

記者 鐘自煒
2021年11月22日08: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噪聲污染整治,關系群眾生活質量。“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將環境噪聲污染治理有關內容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加快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噪聲問題。到2025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全國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

如何破解噪聲污染治理難題?記者近日來到福建採訪,探訪城市噪聲污染防治的實踐,希望為推動相關工作提供借鑒。

 

“寧靜的夜晚終於回來了,太感謝了!”在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萬景花園小區,居民們談及近來噪聲整治情況,欣喜溢於言表。

萬景花園小區緊鄰廈門市兒童醫院。今年以來,湖裡區生態環境局多次接到居民投訴,反映夜間醫院設備運行噪聲擾民。

湖裡區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大隊對醫院進行全面排查,最終發現噪聲源位於5樓頂。接到責令改正違法行為通知書后,醫院隨即為各個設備制定噪聲治理方案,解決了夜間噪聲問題。

噪聲污染,是群眾生活中的煩心事。由於噪聲具有瞬時性,在整治過程中取証難、監管難。“解決百姓的煩心事,就是我們的職責。”福建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付朝陽表示,今年5月,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公安廳、住建廳、交通運輸廳、文旅廳、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在全省開展“靜夜守護”行動,旨在破解噪聲污染監管瓶頸,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成效明顯,數據顯示,今年5月至9月,全省涉噪信訪投訴量同比下降26.8%。

精准分類,差異化監管,廣場舞場地用上了噪聲智能監測設備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環境噪聲污染日益突出,也對管理部門提出新的挑戰。”福建省環境監察總隊總隊長李新國表示,從夜間工地到企業生產,從城市廣場到街邊攤位,噪聲污染背后的問題千頭萬緒。讓城市的夜晚再靜一些,並非易事。

如何讓“靜夜守護”行動盡快見到實效?相關部門以精准分類為依托,實行差異化監管。

“我們將重點整治范圍分為建筑施工、社會生活、交通運輸、工業生產等4個領域。”李新國介紹,參照國家標准,結合本地實際,福建將噪聲管控區域劃分為3類:噪聲一類管控區包括康復療養區和居民住宅、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科研設計、行政辦公等區域﹔噪聲二類管控區是以商業金融、集市貿易為主要功能,需要維護住宅安靜的區域﹔以工業生產、倉儲物流為主要功能的區域,和交通干線兩側一定距離之內的區域,被列為噪聲三類管控區。

“我們針對不同類型的噪聲管控區域,執行不同的環境噪聲限值標准,通過採取差異化監管方式,優化監督執法檢查的內容、頻次,提升噪聲污染監管水平和治理成效。”李新國說。

精准施策,整治行動有的放矢,效果立竿見影。

福州市五一廣場是周邊市民最熱門的廣場舞場地,不少居民反映夜間廣場舞音樂擾民。“以往我們進行勸導時,沒有具體噪聲數據,做工作常常很被動。”五一廣場有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5月,五一廣場東西兩側安裝了4台噪聲智能監測設備。這位負責人表示,現在顯示屏會實時顯示噪聲的分貝值,同時接入公園綜合信息管理平台。一旦噪聲超標,智能設備就會發出提示,工作人員通過公共廣播系統及時提醒。

截至9月底,福州市在17家公園和五一廣場等區域安裝83台智能噪聲監測屏。此外,公園內還設置治安崗亭,促進了噪聲污染有效治理。隨著監管方式的創新,福州公園夜間噪聲污染投訴量大幅下降。

合力破解治理難題,實現噪聲污染防治一盤棋

為了破解噪聲污染治理難題,福建打破監管部門條塊分割,合力開展“靜夜守護”行動。

今年7月,龍岩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市公安局、城管局、文旅局、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對娛樂場所開展夜間聯合檢查,發現夜間噪聲超標的,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要求採取有效隔聲降噪措施。

創新機制解難題。廈門市廈港街道蜂巢山社區,針對工地噪聲擾民、粉塵污染等問題,探索共建共管的新模式。“由廈門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牽頭,引導社區等社會力量參與周邊在建工地的日常監管。”蜂巢山社區負責人介紹。有了共建共管機制,遇到噪聲擾民、粉塵污染等問題,社區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將問題發送到“共管微信群”﹔同時,每個月召開座談會,設定工地參觀日,讓施工單位主動參與到整治工作當中。

各地市不斷出招,上下聯動成為解決問題的法寶。福建省生態環境廳牽頭召開了3次聯席會議,兩次組成聯合督導組下沉廈門、漳州、莆田和寧德等地市,開展一線督導幫扶,自上而下推進城區夜間噪聲污染整治。行動期間,福建省生態環境廳匯總報送“雙台賬”8次、典型案例19個、突出問題1146個,其中1062個突出問題已經完成整改。

生態環境部門與其他職能部門加強溝通、密切聯動,一月一會商,一月一通報,不斷完善部門間的聯勤聯動、信息共享、問題移交等工作機制。通過制定“路線圖”和“時間表”,層層推進、逐項落實,實現全省噪聲污染防治一盤棋。

對噪聲污染投訴快速響應,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8月30日23時,福州市鼓樓區生態環境局夜間值班人員接到投訴,反映一家音樂餐吧噪聲擾民。

很快,鼓樓區生態環境局執法人員趕到現場,經監測,判斷出噪聲污染原因。執法人員要求經營者加強管理,避免噪聲擾民,其后聯系回訪,居民對處置情況及效果表示滿意。

這是“靜夜守護”行動中一次常見的接訴處理流程,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的迅速反應,得益於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

“針對噪聲污染特點,我們特別重視信訪投訴處置機制,對投訴舉報快速響應、超常規辦理。”李新國介紹,福建省提出力爭“四個第一時間”,即第一時間點擊受理,第一時間溝通說明,第一時間現場核查,第一時間辦結反饋。同時,堅決採取有效措施,通過整改達標、行政處罰、分類整合、關停取締等多種手段促進問題解決,確保投訴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一組組數據,清晰展現了“靜夜守護”成果:專項整治期間,全省共排查建筑施工場所2.9萬家次,對發現問題責令整改2979起,行政處罰866起﹔各地重點建筑施工場所配套安裝噪聲自動監控和顯示設備702台﹔加大對商業活動、餐飲和娛樂場所、公園和廣場等公共場所的檢查力度,共排查4.8萬家次,對排查中發現問題進行勸導、教育及責令整改16839起,取締或責令停止經營活動22家﹔各地公園、廣場管理部門增設公告牌379面、噪聲監控設備107套。

“我們要擔起環境噪聲污染防治統一監管責任,集中攻堅與常態整治相結合,持之以恆解決城市夜間噪聲擾民問題。”付朝陽說,下一步,將繼續堅持“源頭管控、分類施策、綜合治理、嚴格執法”的原則,推動形成協同高效的噪聲污染治理工作格局,持續改善城市夜間聲環境質量。

 

《人民日報》( 2021年11月22日 第 18 版)

(責編:陳楚楚、吳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