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創新機制、深化改革 幫助群眾發展綠色產業

2021年02月09日09:51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放下鐵鋤頭,捧起“綠”飯碗

  作為南方重點集體林區,福建省在做好生態保護的同時,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通過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深化林業改革等方式,統籌推進“生態美”和“百姓富”有機統一。

  社會得綠,林農得利

  永安市西洋鎮擁有毛竹6000多畝,家家戶戶從事筍竹加工生產。“鄉間土路坑坑窪窪,一到雨天筍竹便難以外運。”西洋鎮吉嶺村村委會副主任李新鳳說,2016年,村裡計劃新修一條由程舍山自然村通往竹山的3.3公裡水泥路,但資金缺口高達40多萬元。村裡有一片140多畝的商品林眼看已成材,卻因地處重點生態區位,難以採伐變現。

  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政策解了燃眉之急。經過調查評估,當地政府以40萬元的價格贖買了這片竹林,並交由國有林場統一經營管理。贖買資金到賬后,村道很快修了起來,筍竹運輸成本下降了一半多。

  2000年,福建省開展森林分類經營,將森林分為商品林與生態公益林,生態公益林原則上禁止商業開發。如何“綠”“利”共贏?2001年,福建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公益林補償試點工作,2007年又率先實施江河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實施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

  近年來,生態公益林補償標准持續提高。2001年以來,省級以上財政累計投入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103.7億元,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補償標准從最早的每年每畝1.35元提高到23元。同時,福建省優先聘用貧困戶參加生態公益林管護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省聘用建檔立卡貧困戶護林員856名,戶均增收約7820元。

  2012年,福建省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區劃工作,將交通主干線兩側、城市周邊一重山、水源保護地等生態敏感脆弱地劃入其中。按照規定,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不得皆伐,隻能適度擇伐,林農“捧著金飯碗討飯吃”。

  “為破解這一矛盾,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改革試點,通過贖買、租賃、置換等自願有償的形式,將林木所有權、經營權和林地使用權收歸國有,保護起來作為生態公益林儲備庫。”省森林資源監測總站工作人員劉暉說,截至目前,省級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2.89億元,推動完成贖買等改革38.4萬畝。

  借助資源,林下生金

  走進武平縣民主鄉民主村羅堂華家的林下農場,仿佛置身百果園:黑老虎、五葉木通、羊奶果、覆盆子……數十種鄉土野果一年四季供應不斷。

  2015年,羅堂華從海南返鄉,流轉了100多畝山林,投資100多萬元發展林下果業。此后,他注冊了“羅六野果”商標,還發展起森林旅游。如今他正謀劃成立專業合作社,為村裡的貧困戶提供種苗。

  在武平,像羅堂華這樣利用林下資源,實現不砍樹也致富的林農有3萬多戶。

  武平是“全國林改第一縣”。林改后,廣大林農放下鋤頭,盜伐不再,山頭復綠,他們從中看到了商機,依托豐富的林地和林蔭空間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如今,武平已初步形成林藥、林菌、林花、林果、林蜂、林禽、林畜、林下產品採集加工等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全縣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150萬畝,實現產值30.93億元。

  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福建省大力引導、幫助群眾開展山地林業綜合開發,促進林農脫貧致富。“十三五”期間,福建省木材加工、竹產業、花卉苗木、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等五大林業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去年,預計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6650億元,花卉苗木產業全產業鏈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

  盤活資產,拓寬富路

  1月27日,順昌縣“兩會”閉幕。來自專業機構核算,566名參會人員在交通、電力、住宿餐飲等環節共產生近1.7萬千克碳排放。如何實現“零碳會議”?順昌縣動員代表、委員購買“一元碳匯”,對大會產生的碳排放進行中和。

  “林業碳匯是通過造林、再造林、撫育經營等活動,吸收並固定二氧化碳。其間額外增加的碳匯量,經核定后可參與市場交易。” 順昌國有林場業務部副主任王荔英說,“一元碳匯”項目以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村的碳匯林為開發對象,“科學測算林子所產生的碳匯量后上線銷售,公眾可通過微信小程序,以‘一元10千克’的價格認購,銷售款則返給林農或村集體”。

  “一元碳匯”是福建省通過改革創新,推動林業扶貧的基層探索之一。此外,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福建省將1億多畝林地的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確權到戶,充分調動了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

  “我們持續深化綜合配套改革,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積極培育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創新林業投融資機制,推廣林權抵押貸款等綠色金融產品,盤活森林資產。”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說。

  記者手記>>>

  打通“兩山”轉換新通道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是農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之一,全省1300多萬農業人口很大程度上靠山吃山。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要從“八分山”中找出路。

  靠山吃山,要走綠色發展新路。一方面,要推動傳統林竹加工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提高科技創新水平,不斷延伸產業鏈,走集約化、科學化、高附加值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森林康養、林下種養等新業態,探尋更多新路徑。

  發展綠色產業,應該通過改革創新破解產業發展瓶頸。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激發了廣大林農生產積極性。但林改也帶來了林權結構小型化、林地資源分散等新情況,解決林農抵押難、貸款難等問題,推進林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發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是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必由之路。(張輝)

(責編:吳舟、陳藍燕)